九三阅兵前夕日本劝阻多国参与,背后藏着不愿触碰的旧账与现实算计
我外公年轻时在上海码头干过活,他常说,日子里有些事,就像江底的石头,看不见,但船总会被它硌一下。最近这桩事,让我想起他的话——九三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临近,日本忽然对外发声,要亚洲、欧洲一些国家“慎重考虑”来北京参加。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,其实绕来绕去,就是不想让那段历史被再一次摊开给世人看。
事情是这么个顺序:八月初,中国方面公布了纪念活动细节,包括大阅兵和相关展览,不少国家陆续确认派高层出席。本来嘛,这种场合各国自主决定,日本一开始只是低声嘀咕几句,还借着媒体放风,说什么“中国国内反日情绪容易被激化”。那时候,他们还忙着跟美国在关税问题上扯皮,被特朗普的条件卡得够呛,没空全力搅局。
可时间越近,日本动作就明显起来了。有天傍晚,我翻到一则东京共同社的小新闻,说他们提醒在华日本人注意安全,因为中国上映了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新片。这让我想起2015年南京的一次小型影展,当时有位老放映员告诉我,有些观众看完哭得厉害,还有人默默站在门口抽烟,不肯走。这类记忆,在我们这里很难淡下去,可日本方面却总怕它们出现在公众视野里。
然后就是那通所谓“呼吁”——要求别国不要参加,说是“中国过度聚焦历史”“反日色彩浓厚”,甚至担心中国主导的历史叙述会扩散到国际社会。我听一个搞国际关系研究的朋友讲,这话翻译成白话就是:你们最好别跟着回忆这些事,否则我们很难受。他还提到个冷门史料: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时,中方曾主动放弃战争赔偿,但附带希望日本正视侵略事实。当年的记录,现在还能从外交档案馆找到影印件。
讽刺的是,就在劝别人远离北京之际,日本政坛一些人物照例跑去靖国神社参拜。今年8月15号,自民党内好几个要员都去了,还有人为祭祀提供资金支持。而靖国供奉的是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二战甲级战犯,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受害国的一种挑衅。我表舅当年驻守东北边境,他说每次看到这种新闻,都觉得像有人故意往伤口撒盐,“哪怕隔了七十多年,那味儿还是冲鼻子。”
经济这一块,更显得微妙。一边拒绝承认错误,一边又离不开中国市场——这是现实账本上的两行字。据海关数据,今年1至4月,中日双边贸易额接近千亿美元,而其中不少是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原料。从稀土矿到空调压缩机,从笔记本电脑配件到冷冻食品,都有相当比例依赖中国供应链。我去年夏天路过大阪南港集装箱码头,看见一批来自天津的大柜正在卸货,旁边工人笑说:“这要断了,我们厂也歇菜。”
更尴尬的是水产品出口问题。自从福岛核污水排海,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,让北海道渔业协会急得连夜开会找补救办法。他们清楚,如果失掉这个市场,再找替代几乎是不可能任务。但即便如此,高层仍然选择继续模糊侵略史,在教科书里轻描淡写地带过去,好像这样就能抹平邻居心里的褶皱似的。
相比之下,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走了一条完全不同路子。当年勃兰特总理访波兰,在遇难者纪念碑前单膝跪地,那张照片后来进了很多教科书。在柏林郊区的小镇博物馆,我亲眼看到他们保存下来的纳粹罪证展厅,没有任何遮掩或粉饰。这种直面错误换来了欧洲邻居重新接纳,也让合作变得更容易展开。而日本至今顾虑重重,一部分原因,是担心真要承认并道歉,会引发巨额赔偿诉求;另一部分,则是不愿动摇国内几十年来构建起来、对自己更友善的战争叙述体系。
今年夏末,我回老家探亲,村口茶铺几个老人正聊电视里的新闻,一个姓郑的大爷摆手道:“唉,他们嘴硬不是一天两天啦,不过嘴硬肚皮软,你瞧贸易还是照做。”另一个插一句:“可惜啊,该磕头的时候没磕,以后再磕,人家未必领情喽。”风吹过稻田,有股潮湿味儿混着泥土香,那些未解开的结,就这么悬在那里,不知何时才松动半分。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。
嘉喜配资-股票配资机构-加杠杆买股票-最安全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